0%

《黄连 $\cdot$ 厚朴》

  • ”雪过黄连淡,风来厚朴香。“
  • 原以为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是件很美丽的事情,父亲难以压抑的激动,母亲洋溢着幸福温馨的笑容,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怕人急了。鬼哭狼嚎,撕心裂肺,血流得汨汨的,他一连看了仨,一个比一个惨烈,最后一个竟是大开膛,掏出来俩死的。想想看,这就叫医生,医生看的是美好事物的反面……
  • 于莲舫说唱的是十不闲,莲花落的一种,这几乎失传的玩意儿让这帮老头老太太捡回来还真不容易呢。张悦问十不闲算不算京韵大鼓?于莲舫说跟京韵大鼓不一样。最早是沿门托钵,要饭的唱的,后来有加以锣鼓,称为了民间演唱形式。张悦说看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煤炉上炖着羊肉萝卜,炉圈上烤着芝麻烧饼,芝麻、羊肉的香味溢满小屋。
  • 严格说黄连是清热药,性味苦寒,针对的多时高热神昏的实证;厚朴辛温,是芳香化湿药,对湿阻脾胃有奇效。
  • 柴把鸭子是龚家的传统菜,做一只鸭子足足要占用两天时间。柴把鸭子只有大年除夕才在龚家饭桌上出现一次。每回做柴把鸭子都是惠生老太太亲自去市场选购,挑选中肥北京填鸭。杀宰晒干后剁去膀爪,用作料腌渍一宿后,由小缸取出,蒸小半日,剃去骨头,切成细条,再用冬笋、冬菇、薹菜、火腿相佐,与鸭条捆扎在一起,放入深盆中,加作料又蒸半日,知道饭桌摆开,鸭子才能起锅。
  • 于莲舫说未知生,焉知死,生如寄,死如归,人还是洒脱些好。任大伟说话是那么说,但死临到谁头上,谁也怕。
  • 酒是君子,亦是小人。君子者可行气和血,壮精神,辟疫难;小人者大热有毒,能助火,一进入体内,先承者为肺,肺乃五脏华盖,属金性躁,而酒气喜升,肺气必随其上升,以致痰郁,小便涩。肺既受贼邪侵伤,便不能滋补肾水,肾水不足也就不能制伏心火。以黄连降心火,以厚朴祛其湿,比单纯用葛花解醒汤更好。
  • 大凡“不行”的男人,多是真元长期亏虚,心不摄念,肾不摄精,需黄连清心汤医治,这世事绕来绕去仍没逃出黄连、厚朴的范围,便有些悲哀。
  • 只有两个老头坐在桌前滋味深长地回味老北京的羊头肉,说廊房二条第一楼后门,裕兴酒店门首,姓马的回回煮的羊头肉最为地道……一老头说,马回回的羊头肉为什么煮的好,汤里搁了厚朴和细辛,这手绝活儿就没人知道……
  • 你们儒家文化造就了另一种人格理想,这就是“正人君子”。在你们柳宗元笔下,标准的正人君子形象是“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只,儒者也。”
  • 男人,特别是中国男人,视“正人君子”为行为道德规范,将外表的面子看成悠悠万事,唯此唯大。但内在之我与外界的面子往往矛盾,就产生人格断裂,在高谈“君子之腹”时却做着小动作,将对方推入难堪之境,细细把玩别人的痛苦与不幸,以这种虐待别人和自虐的心理支撑自己的面子和“正人君子”们高质量的内心平衡。
  • 老爷子说,从医理上来说,心对应五行中的火,经为手少阴经。那日我见此人,表为夸夸其谈,动作夸张,视为心气盛而神有余,宜泻心火。号其脉,却沉濡虚滑,是肾来乘心,水克火,属大逆不治。观其色,面色虽赤,然额上发际起黑,下至鼻梁,延至两颧。

《醉也无聊》

  •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 我们的老姐夫在很多时候都呈迷醉状态,前面说过,他能用一个杏下一瓶竹叶青,他可以不吃饭,但是他得喝酒,并且每天不少于一坛。他常说他一日不饮酒,便觉形神不复相亲,文王饮酒百种,孔子百觚,与先哲比,他还差的远哩。这话往白里说,就是他一天不喝酒,就丢了魂般的难受,人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细想想这真的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只剩下空壳的人,叫什么人呢。
  • 老姐夫喝酒一般在后院的亭子里,下酒菜多是瓜果梨桃,顶不济也有一碟腌酱瓜。姐夫喝的酒是他自酿的米酒,那酒又甜又香,实则是小孩子最好的饮料。姐夫的院里有十个包着棉絮的青花大缸,那是他的米酒制造工厂,他常常对我说,童儿,去听听,听哪个缸里闹螃蟹。我就趴在一个个缸肚子上听,哪个里面有喳喳喳的声音,哪缸的酒就酿好了。
  • 起酒是件很有意思的工作。熟后的酒,碴液混合,有米的酒中浮泛,饮时需用布过滤,“倾醅漉酒”,这是一个很文明的词儿,且不说这个词儿,仅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件雅得不能再雅的事情了。明朝画家丁云鹏有名画《漉酒图》,画上男子神清目秀,长髯飘洒,在柳树下和他的小童儿扯这布滤酒,他们周围黄菊盛开,湖石罗列,石桌酒壶,鲜果美馔,那情景就跟我与老姐夫滤酒一样,不知是明朝人照着我们画的,还是我们跟画上学的。
  • 当时我俩睡的像死狗一样,打都打不醒。刘妈说,躺在地上的我们,身上爬满了蚂蚁,密密的一层,这是因为那酒太香太甜了,蚂蚁也喜欢喝酒。
  • 酒斛子是温酒用的小瓷瓶,小口大肚,一扎高,装不多,随喝随温。老姐夫说那天我跟他在一起喝酒,才喝了一碗,我就倒了,现了原形,原来是个只能装二两的酒斛子。
  • 老姐夫不能离酒的原因是因为他吃药,我们都知道他常服一种叫做“五行散”的东西,五行散是由硫磺、钟乳等矿物金属制成的烈性强身药,服药后必须在院里急走两个时辰,以解药毒,所以叫“行散”。
  • 老姐夫说,东海有山,山上有大桃树,树上住了两个神仙,两个神仙负责阅览众鬼之恶,有害人的,就用苇子绑了,推到山涧喂老虎,立桃梗当门户可以驱鬼辟邪。
  • 几番查阅,我终于搞懂了所谓的“添油法”实际是道家“房中术”一种极简单的传统内功,道家讲究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道家理论,男人的精液为三品上药,他们将少私寡欲不使精液泄泻称之为“闭”。从理论上说“神有所感,即动化气,气即化精排出,或受胎成形,生男育女,或变秽浊流失,直是油干灯尽,精竭人亡。”故有“欲点长明灯,须知添油法”的说辞。
  • 老姐夫说,花生米必须搁在铁盒子里,还要扣严,要不就皮了。皮了的花生米是在是没有吃头。
  • 主食是棒子碴粥,不是老姐夫熬的,是邻居老孟媳妇的制作,送过来小半锅,在火上温着。老姐夫爱喝棒子碴粥,他说这东西是调和脾胃,疏通血脉的补品,但熬棒碴粥需要功夫,得勤看着勤搅动,老姐夫当然没有那耐心,所以咯啊姐夫平日里只能喝简单的棒子面粥而喝不上精细的棒子碴粥。
Read more »

一、性能

1.1 一个饭店

当我们讨论芯片的性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我觉得我们讨论的是理想的优秀。所谓的“高性能”,就跟“成功”一样,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概念,有人会说“有钱”好,有人会说“有钱”不好,有人会说“有媳妇”好,有人会说“有媳妇”不好,成功有很多的标准,但是作为最终目标的“成功”,是绝对褒义的,没有人会说“成功”是不好的。

“高性能”这个概念跟“成功”一样,没人会拒绝“高性能”。但是跟“成功”一样,每个人对“高性能”的定义是不一样。为了方便之后的整章对性能的理解,我们这里引入一个贯穿全篇的类比 — 一个饭店。一个饭店好不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出菜快就是好的,但是在掌柜的角度,出菜快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一个饭店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厨子,哪怕这个厨子是厨神,做菜又快又好吃,饭店盈利状况也可能不好,毕竟厨子也是凡人,做菜再快一快不到哪里去,换句话说,这个饭店的客流量的上限是很小的,那么对于掌柜的来说,这个饭店就是不好的。

啰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对于“性能”评价,是一个很困难而且复杂的事情,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分析的事情。我们去做体系优化的时候,或许只能优化一个方面,或许优化这个方面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下降,就好比厨子应付一些,出菜速度会提高,但是菜品就不一定好吃了,所以根据需求的不同,优化的思路和方向就会不同。承认“性能”的不可度量性,就跟承认“成功”的不可度量性一样,是我认为比较成熟的标志。

Read more »

一、快捷键使用

  • 如果鼠标不选择某个特定区域,那么此时的复制粘贴删除都是对于一行进行的。
  • Ctrl + L :选中特定的一行,如果一直按住,可以选择多行。
  • Ctrl + /:注释掉选中的区域,使用的是单行注释的方式,再按取消注释。
  • Alt + Shift + a :注释掉选中区域,使用的是多行注释的方式,这个按键,可以用右手按 Alt + Shift 相当舒服。
  • Ctrl + d:选中光标所在的单词。
  • F11:全屏。
  • Ctrl + Enter:无论光标在哪里,直接重起下一行。
  • Shift + Alt + F:格式化代码。

二、配置 vscode

2.1 改变插件安装的位置

Read more »

一、总论

1.1 写在前面的话

这已经是我第三遍学Git相关操作了,可以说这个玩意是真的狗,因为确实用不到,不知道下个学期会不会用到,直到现在我刚刚学完,处于知识水平的巅峰,知道Git的具体功能,我也觉得真没啥必要学。我一开始学Git,是因为以为这个跟Github有啥关系似的,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使用Github完全没有必要学习Git。

这就引出了Git最重要的一个认识了,就是Git的基本上所有的功能都是为了团队协作开发的,而不是所谓的版本控制(当然也可能是,反正我理解的不是)。Github上面那些看似唬人的branch,tag,respository,ssh key,token之类的概念,其实都是为了团队协作设计的,而不是为了版本控制,或者其他啥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与我现在的需求无关。

对于Git的学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版本控制团队协作。之后会详细介绍。

Read more »

一、Vim 配置

vim界面打开以后很丑就不提了,关键有很多基本功能没有办法实现,所以需要自己配置,如果是linux系统,那么应该找到

/usr/share/vim/.vimrc

如果是windows装完git以后会自动一个vim,此时应该找到

Git\etc\vimrc
Read more »

期末总结

这个学期接连犯了很多个错误,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参加科研课堂,一个是获得国奖。这两件事都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性质导致的错误,而是与我的个人境况联系在一起导致的错误。

科研课堂本身是好事情,但是错就错在我自己的基础不够,很多知识在计组课上会介绍,然后再去实践才是最好的方案,而不是我这种什么都要现学的,根本起不到温故知新或者是启发的效果。我这个学期的科研课堂类似于拔苗助长了。与之类似的还有java,我在java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但是确实也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来。这个就更像是我自己的问题了,我不愿意在我啥都不会的情况下去实践一个项目,这是我自己的缺点。类似的还有备考过程,在通读书之前,我不愿意直接刷题,其实直接刷题可以快速了解考试的范围难度,做到初步的心中有数,其实是很有益处的。

那么这种问题有办法解决吗?其实没有,这是我的习惯,这个习惯虽然让我考砸了很多场考试,但是也让我考好了很多场考试,所以谈不上是一个完全的弊端,而且这是我个性的一部分,改掉有点得不偿失。应该说,我这个个性,不太适合单独冒险,有主见又没有太有主见,可以牺牲但是不能全部牺牲,如果是一起冒险,比如说如果科研课堂有熟识的人的话,虽然做不到化解任务,起码摸鱼的时候没有啥愧疚感,也可以比照他人改进自己的路线,避免了一直钻牛角尖。Java也是,java的课设形式决定了必然没有队友,那么这种课要么做了万全准备再去上,要么就不上,反正坚决不能让自己一个人学实践类课程。考试也是同一个道理,多人在一起备考,氛围节奏或许不如自己备考好,但是是很稳妥的一件事情,避免了偏激的备考路线。其实说起来,我其实……真的很想她。第一次感觉或许她的存在不仅很明显地助我一臂之力,她的存在也帮我躲掉了很多暗礁,一些暗礁不是因为我大一没有遇见,就是不存在。真的,很不习惯,但是,人总要习惯的。

国奖就是另一件事情了,获奖本身当然好了,让我再来一次我也愿意获这个奖。但是不是说获了这个奖我就是好学生了。确实得了这个奖以后我对自己的评价就高了很多,不过仔细分析,只有国奖那一种计算分数的方式我的排名比较靠前,比如按分专业那个排名看,我就只有30多名,显然是不够格的。感觉得了国奖以后,自己就觉得自己是好学生了,后来又认识了很多大一的时候得仰头才能看见的偶像,就觉得自己跟他们是相同实力了,这其实就是自欺欺人。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智力、体力、技术、毅力,虽然我跟他们差别不大,但是差距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我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强行无视了这种差距,经常九死一生的装逼,索性没有翻车,但是把自己的生活搅成了一团乱麻。而在学期后面,又在强化这种差距,以致于畏惧跟他们一起学习,讨论学习问题,这显然是病态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