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闲谈
在我进入大学的新同学介绍会上,有个同学说她来自贵州,我想了想,贵州是广西的省会啊,原来是广西人啊!让我尝试为自己辩解一下,这种事情并不能全部怪我,贵州以“州”结尾,除了贵州以外,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是以“州”结尾的,相反,“广州、潮州、雷州、惠州”都是以“州”结尾的城市。
我一个学过初中地理的人,居然还能把一个省份当成一个城市,多么愚蠢可乐的事情。在我的认知中,贵州是完全缺位的,我不是对它有一个好印象或者一个坏印象,我是完全没有印象。
而实际上贵州是真实存在的,从某个我记不住名字的版块运动开始,随着喜马拉雅山破海而出,贵州就存在了。我在贵阳的博物馆里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化石,看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我看到的东西并不比我熟悉的东西少了分毫。这种真实的,冒着热气的,在我眼前的庞然大物,居然默许了一个仅有二十多年渺小灵长类的忽视。
所以当这次行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凝视 AJ 的眼睛,那种感觉奇妙极了,我似乎看到了无数的石块挤压到了一起,石头开始发热发光,然后继续挤压,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钻石,再然后,变成一粒油乎乎的黑色沙子,最后变成了空气中的一粒散尘。
二、地理
贵阳的地图是这样的
市区主要是在这张地图南部的南明区,云岩区和观山湖区(也可能是我只逛了 3 个区)。
进入贵阳的最直观感受就是这是一座“山城”,具体表现为道路弯弯曲曲,上下起伏,纵横交错。基本上做到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所以在贵州是没有自行车的,人力自行车是没办法适应这种颠簸地形的,马路上面是没有自行车道的;同时天桥和地下通道非常多,相对应的斑马线的数量是较为稀少的,在过马路的时候很少等红灯;此外“地面”的概念并不明显,比如说下面是我在花果园一楼拍摄的照片(这里甚至还要做电梯才能上去),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商铺都在一楼以下:
这些特点综合起来,会导致在地图上明明看起来只有 10 几米的距离,在实际 citywalk 的时候则有可能是非常险峻的楼梯(我没有夸张),我记得我第一天来贵阳和 AJ 去吃烙锅的时候,跟着导航差点跳下“悬崖”(实际是旁边有一条极窄的阶梯,还没有灯),颇有一种赛博朋克的混乱感:
来张吊图来描述贵阳的交通情况:
在景点分布上,根据 AJ 的介绍,人文景观大部分分布于旧城区,也就是花溪区,南明区和云岩区,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景点都在“南明河-黔灵山”区域,而新城区则位于观山湖区,虽然在地图上并不明显,但是实际上旧城区和新城区中间隔了黔灵山脉,海拔也有差距(新城区更高一些),需要传过隧道才能到达。
三、美食
3.1 糟辣椒炒饭
不得不说贵阳人是真的非常喜欢吃辣椒,贵阳有很多种辣椒:糟辣椒是发酵过的辣椒,糊辣椒是用油煸炒过得,辣椒面是和许多其他调料一起粉碎搅匀的,干辣椒是挂在风中干透的,和毛辣果(一种贵州本地的番茄,只有樱桃大小,酸度比较大)在一起就成了酸汤…… 这里面只有一个缺点:我不能吃辣椒。emmmm,太讨厌了。
AJ 甚至要纠正我各种辣椒的叫法,emmm,其实我只是想写个排比句。足以见得贵州人对于辣椒的执着。
更为讨厌的是,贵阳人他们有的时候尝不出来某些辣椒的辣味,这其实也还好,我也遇见过很多非常能吃辣的人,他们也吃不出一些对我而言地狱般痛苦的辣味,但是我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在我明确不要一点点辣椒后,他们答应后依然会加上辣椒,并且用他们超级可爱的贵州口音一脸关怀得看着我,告诉我这些东西不加辣椒不好吃,那种眼神就像我之前的要求像是“我要用脚指头吃饭”,甚至还带着一些“孩子不懂事,将来他就明白了”的慈爱:
这就是我吃不了一点糟辣椒炒饭的原因了。我没吃一口都要把里面的糟辣椒挑出来,痛苦死了。
忍住抛开辣度不谈,这种炒饭确实和扬州炒饭不同,糟辣椒是有一种酵母的酸香味儿,而且甚至辣椒皮的口感也很好,给人一种“绵软”的感觉,再搭配上较硬的米饭和焦香的鸡蛋,口感层次非常丰富。
3.2 丝娃娃
丝娃娃是我来贵阳 AJ 给我安排的第一顿饭,哈哈哈哈,虽然说普通的贵阳人不考虑我不能吃辣的问题,但是 AJ 一直记得呢。她挑的丝恋丝娃娃里面的酸汤是不辣的。
丝娃娃就是用死面薄饼裹上一些时蔬干菜(有凉面,豆腐丝,腌萝卜,豆芽菜,折耳根,土豆丝儿,黄瓜丝儿,青笋丝儿,油酥黄豆等,这些会摆在一个超级漂亮的小格子盘子里),然后淋蘸水或者酸汤吃,因为面皮包菜丝的形状酷似包婴儿的襁褓,故名“丝娃娃”:
有一说一我觉得没有什么味道,薄饼口感类似于荷叶饼,酸汤的味道有一股番茄酸,回口有一种矿物质感的微辣。清淡应该是因为免辣的酸汤和我不吃腌萝卜和折耳根导致的。我们后来在青云集市吃了类似的裹卷,但是那个是辣的,味道是足了,我是逝世了。
对了,这里除了有折耳根这个“大杀器”外,还提供了木姜子油来调味,这种特殊的调料有一种麻油一样类似的清香,但是却有些清香过头以至于发腥刺鼻了,我并不吃得惯。
3.3 豆腐圆子
豆腐圆子是一种外焦里嫩的豆腐,他会在表面开一个口,而内部则有一定的空间
需要撕开这个口子,然后将腌萝卜或者折耳根塞入其中。就像下面这样:
豆腐圆子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的豆制品之一。他的外皮采用软炸的方法,有一股酥香味,而且脆爽的壳也与里面滑嫩的豆腐内馅儿交相辉映(我没有夸张,是真的)更不要说它的内部除了滑嫩外,还是蜂窝状的,热腾腾的豆腐圆子被咬开后,孔洞里香料的鲜香味儿会塞满口腔。
没错,这个豆腐圆子是咸口的,相比于普通豆制品香味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缺点,它的香气是自内向外的。那种香气是豆香和肉香的混合体(虽然没有真肉)。
人不要在年少时碰到太惊艳的豆腐圆子,不然就会像我现在一样一边写一边流哈喇子。
3.4 烙锅
烙锅是一种贵州特色的街边小吃,给我感觉有点像铁板烧,吃烙锅的时候会先刷上菜籽油,然后在上面烙上菜或者肉,烙好的菜蘸着辣椒面吃。
甚至还有一个典故:
烙锅始于清朝,有300多年历史。传说,平西王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今水城县)彝族,到达水西后粮草不足,官兵们只好取来屋顶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坛片架在火上,把猎获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饥。正是当年的这一无奈之举,创出了这道美味。大概到了清末,起初使用的不带边的凹状瓦片或瓷器土坛片,逐渐改制成了中间凸状的黑砂烙锅,这种带沿的中间高边沿低的烙锅,可以让多余的油脂自动流向锅边,且随时都可以将它往原料上面浇。这时期,烙食的原料在野味野菜的基础上,增加了当地特产的豆腐和臭豆腐,并且在吃的时候要蘸五香辣椒面味碟。
但是正如前所述,这个东西要蘸辣椒面吃,所以我是领略不到它的全部魅力了。不过菜品中的坨坨肉和包浆豆腐白嘴吃也很好吃。坨坨肉是彝族的美食,据说在制作的时候会加入食盐,使坨坨肉味醇厚、肉质细嫩且鲜美、脆而不绵、肥而不腻。不过对我而言吃到最后还是有些腻的。包浆豆腐与平常吃的豆腐干类似,不过更有嚼劲。AJ 建议我蘸些辣椒面吃,但是我刚吃下去就被辣到了,于是并没有领略美味。
3.5 牛肉粉
一大早被 AJ 薅起来区嗦粉,AJ 对于我不加辣椒的做法嗤之以鼻,以至于在我吃完半碗后强烈要求吃掉剩下的半碗(这样她就可以加辣椒了),我觉得这种“让每碗牛肉粉再被吃之前都要加入辣椒”的精神未尝不是一种人道主义。
我本人吃粉并不多,所以似乎并不能区分它是否好吃,我个人感觉牛肉粉是比羊肉粉好吃的,这主要体现在牛肉粉更加香喷喷的。粉相对于北方的面来说要更加嫩滑,但是筋道则较为不足。写着写着突然想到,牛肉粉似乎有一种草药香,比普通的香料要更加有特色一些,以至于几天后我依然能够回忆起来。
此外牛肉粉会搭配贵州特有的泡菜,这种泡菜为酸辣口,且十分爽脆冰凉。
比起粉本身,我更爱嗦粉的氛围,工作日的早晨很多人都会排着队就为了吃一碗牛肉粉,不急不忙,十分惬意。
3.6 酸汤牛肉火锅
酸汤牛肉火锅就是锅底是贵州酸汤的火锅,为了介绍它我特意查了一下,它的主要成分是糟辣酸和西红柿,同时点缀木姜子油。其中糟辣酸是用辣椒,姜米、食盐、甜酒一起腌制发酵,既有酒的香醇,又有辣椒的辛辣。嗯,没错,依然是辣的,当你的贵州同学告诉你不辣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才可以。
而在配料方面更加接近南方火锅,会采用比较厚的牛肉,和油性蘸水(当然其中会加入贵州特色折耳根),整体观感如图:
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当采用北方的麻酱碟,这是因为麻酱会很大限度得遮蔽酸汤的味道,使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可惜我没有领悟到这一点,导致了这顿吃得并不是太美妙。这个问题在后面的豆米火锅得到了修正。
另外图中靠上部分的“当地木耳”是我吃过最为惊喜的菌类,嚼起来有一种咯吱的脆感和肉感,同时还十分吸汤汁(不是木耳肉质部分,而是这个木耳呈现蜂窝状)十分新鲜好吃。
另外我在蘸料处发现了“腐乳”,这种腐乳似乎不同于北方常见的王致和腐乳,味道上酵香味更重,而咸味和香料味更轻,口感上北方腐乳更为绵密
从上面的美食也可以看出贵州人似乎十分嗜酸,菜品中经常有酸味元素,甚至有了“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俗语。我查了查资料,这似乎是因为贵州省及周边都不产盐,山路又陡峭,供求严重不平衡,所以贵州的盐卖得非常非常贵。为了让食物更有滋味,更好下咽,所以贵州采用了“以酸代盐,以辣代盐”的烹饪思路。
贵州吃辣也非常出名,我们都知道辣椒的老家在美洲,是从欧洲传入中国,但是我不知道原来贵州是第一个尝试吃辣椒的省份(之前辣椒一直做观赏植物),是贵州为了增加食物的味道将其作为食材并影响了其他省份。这个故事比我小时候听到的“蜀中湿冷,辣椒驱寒”的故事似乎更加合理,毕竟“口腹之欲”才是人之大欲。
3.7 米豆腐
米豆腐似乎是用米加石灰制成的,我在青云集市吃的时候是加了一些调料像吃粉一样吃,如下所示:
米豆腐比较像煮鸡蛋清,我个人觉得口感上有些“粉”和“碱”。我并不是太喜欢。
当然事后回看,似乎在青云集市吃得都不是太好吃,可能并不是食物的问题,而是地点的问题。
3.9 糍粑稀饭
这个超级好吃,是藕粉和糯米饭的混合,本来是糯米饭团在藕粉之上的,但是我一开始忘记照相了:
最好吃的是糯米团裹着白砂糖,是一种较为硬的口感,而藕粉则非常粘稠,两种交织在一起就很丰富。
而且非常解辣,强烈推荐。
3.10 黔蘑菇
贵州和云南一样,也会有很多野生菌子
我个人觉得菌子比鸡好吃,这里的鸡有些硬和柴。菌子很好吃,只可惜我牛嚼牡丹,并不懂具体的奥妙。
这顿饭似乎很贵,让 AJ 破费了。
3.11 湖南面
我还记得 AJ 在我还没吃的时候就给我讲过,“湖南面”并不是湖南人做得面,而是这个面原本是叫做“糊辣面”,因为发音近似“湖南”(贵州人神秘的口音)而被以讹传讹成“湖南面”。
如果望文生义的话,似乎这个面不吃辣的我是没法下咽的,而实际上湖南面的汤底并没有辣椒,口味十分醇香,有一股牛肉高汤的感觉。传统吃法是先吃半碗面,然后再加入糊辣椒(就是上图中不锈钢碗里的),这样疲劳的味觉会再次兴奋起来,再吃完所有面条后,还需要把汤底喝干。
虽然我没有办法加入糊辣椒,但是光是白嘴吃这个面条就已经很好吃了,它的汤并没有其他汤面的汤底那样过于油腻或者寡淡,恰到好处的醇厚,让我在喝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吃液体牛肉一样,而且并不会喇嗓子或者糊嗓子。
说起来贵州早餐店的服务十分好,在我点餐的时候服务员看见我是外地人会主动和我说普通话,甚至还多给我打了半个鸡蛋。
肠旺面也是和湖南面一起吃的,只不过肠旺面要用辣味遮盖掉脏器味,所以我吃不了。
3.12 破酥包
我们吃了两次破酥包,第一次是在青云集市,那次的体验并不好。但是第二次在民生路吃了一家,那家就非常好吃。
我觉得“破酥包”这个名字就很让人有食欲,不过其实他并没有想桃酥一样的脆的口感,所谓的酥指的是包子皮是多层的,每一层用猪油隔开(不用担心腻,实际上我不查资料我都不知道这个事情)。我自己吃上去感觉包子皮的口感似乎并没有因为层数变多了而明显好吃,只是更加蓬松了。
比起酥皮来说,里面的馅儿更为好吃,三鲜馅儿是鲜猪肉、玫瑰豆沙和引子,咸甜口超级好吃,是一种十分新奇的体验。
3.13 去茶山
“去茶山”是贵州特色的奶茶店,所以在贵阳基本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我觉得在店面装潢上,要更为透亮(大量的落地窗),同时民族元素会更多,比如说扎染或者蜡染的桌垫。
贵州是有名的产茶大省,所以我猜测这可能是去茶山的来源之一。
就口感而言,我觉得它的饮品有股子其他奶茶不具有的清苦味道(当然我喝得也不多),整体会偏淡一些。
3.14 豆花面
豆花面同样是早餐,AJ 跟我解释有两种,只有一种我能吃,另一种会在烹饪的时候就加入辣椒(救命她真的好担心我),不过因为那天吃完饭急着去爬黔灵山,所以我也没太细细品味。
我觉得豆花面中的豆花没有啥味道(也可能是我吃得不对,毕竟我没加辣椒),反而像方便面一样的面条比较吸引我。
3.15 豆米火锅
这趟旅程中我吃过最好吃,最为有特点的饭,就是豆米火锅,真的强烈安利。
它是用芸豆和腊肉作为锅底,可能同时还有酸汤(颜色是红的,我不确定是不是同一种),辣度会低一些。所有涮出来的东西都会带上一股芸豆的豆香气和腊肉的熏香气。
而真正好吃的在于,当芸豆在火锅中溶解后,每一个涮菜出锅是都会带上豆沙,会为原本的食材增加一种“沙沙”的口感和香气。同时,每一种食材的味道都会被“芸豆沙沼泽”所吸收,以至于整个锅底呈现出了一种半固半液的奇妙形态。
吃完涮菜后再用锅底拌一下饭,真的能活活香死(虽然照片看着不是很有食欲):
另外它家的豆腐拼盘也贼好吃,比肉好吃多了:
3.16 六广门毛阿姨糯米饭
这家店甚至火到要提前通过微信预定(还是本地人有门路)。
我们九点到的时候已经卖完收摊了,幸亏店主人很好为我们保留了两份。
我觉得非常好吃,也是甜咸口的味道。
里面黑红色的是脆哨,也是贵州的一种特色食物,应该是猪油渣,本身没有味道,只是比较香。
四、景点
4.1 花果园
花果园作为一个“超大型楼盘”(号称“亚洲第一大盘”),似乎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所以有很多人到贵阳来都会去花果园来参观,但是我并不了解这些,所以就只是外行看热闹。
因为我们是晚上去的,能见度不是很高,在里面错综复杂的天桥和地道里迷了路,只是在一区的边缘浅尝辄止得溜了溜,并没有逛完整个花果园。
里面的楼间距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窄”,只是相对于这超高的楼高,显得有些“窄”了。
建筑的一层二层都是商铺,有餐饮,理发,超市等,俨然是一个生态自足的小城市,不需要出小区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里面甚至还有一个大公园)。要说以游玩为目的去花果园,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它只是一个“大小区”。
花果园与外界沟通依靠的是多个天桥,在边界的公路看上去,一个个天桥就像花果园的触手一样,紧紧抓住外面明亮的城市边缘(花果园内部照明条件不是很好)。要上天桥需要经过断了电的扶梯,那些扶梯摇摇欲坠的……
花果园对面是一个巨大的,石头材质的城堡,据说是花果园开发商的私人会所,风格非常欧式,被称为“贵州小白宫”,但是也不能随意进去参观。
在花果园和小白宫之间的是一个大广场,有很多摆摊的商贩,虽然是工作日,但是人流依然拥挤,按照 AJ 的解释,可能贵阳人就比较生活惬意。
在广场旁边有贵州双子塔,我们来的时候恰好看见双子塔上的两个小人接吻。
广场周围有很多进行直播的人,还有给别人照相的人。我也觉得这里很适合当背景
后来我登上东山寺,再去眺望这里的时候,“亚洲第一神盘”,“小白宫”,“双子塔”在一片灰蒙蒙的雾气中,再也看不清了。
4.2 观山湖
观山湖是一个傍湖而建的公园,因为在新城区,所以更加空旷寥落一些。
不过只是一个自然景点,所以并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之类的。我记得突然和 AJ 聊起来在北京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人的独立空间,不过在这里似乎只要随便乱走,就会走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还觉得挺怅然的,如果选择一直在北京,这种拥挤的压力会一直存在的。可能挤着挤着就不再年轻了,挤着挤着一辈子就过完了。
我们还去 AJ 的高中贵阳一中看了看,不是谁家好人学校有山呀,我还记得 AJ 给我讲他们有个同学 emo 了就跑到学校后山玩失踪,我 emo 的时候在厕所多呆一会都容易被老师揪出来。
而且怹们还有游泳馆,呜呜呜,哭哭,怹们百日誓师还可以绕着观山湖走,我们百日誓师就会喊口号,呜呜,哭哭……
而且我很喜欢的一个歌手陈粒也是这个学校的,AJ 跟我说她在高中时创立了一个音乐社团:
从旧城区开车的话要过很长很长的隧道,如果做地铁的话,会有轻轨的部分。
4.3 青云集市
可能是因为年关将至,青云集市非常热闹,而且青云集市不只是胡同里面的一个断尾巷子,在胡同外整条大街上都有集市。
到了晚上就会很美
我们去的那天还有音乐会,似乎在唱《日不落》,现场和观众互动得很好……
对于这种东西就没有抵抗力,最关键 AJ 说这个不是旅游景点,是本地人都会来玩,呜呜,贵阳人吃得太好了,北方小土鳖表示羡慕:
4.4 黔灵山
黔灵山是市区边上的一座山,我其实个人感觉更像是丘陵一样的地貌,也就是有多个山峰,多条山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峰和游览路线。我们去的时候恰逢初雪,据说贵阳从 2018 年以来第一次下这么大的雪。虽是雪沙纷纷扬扬,但是来游玩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可能是大家都很少见到下雪吧。
我们从入口(似乎是东门)顺着一条小溪前行,溪水澄澈,像一整条玉带一样,上泛小舟,颇有意境
而后我们穿过了一个狭长的隧道,先去看了黔灵湖,那个隧道颇有一种《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黔灵湖实在是美不胜收,像一整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银质的山上一样,就像贵州传统的那种首饰一样:
另外我们逛着逛着还遇到冬泳的大爷大妈,那个大妈还一边游,一边说“好暖和呀”。
顺着湖边走,我们又去瞻仰了烈士纪念碑,贵州也是有非常多的红色遗产的:
而后我们开始上山,山间视野更加开阔空旷,景色更为壮美
南方的雪总是雪中伴雨,似珠似沙,落在山间便显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山路上常出没猕猴,是黔灵山上一大特色,猕猴十分漂亮,金色的毛发油光顺滑,夹杂着银色的杂毛
猕猴并不怕人,有时猴爸猴妈带着小猴横穿山路,往积雪掩埋的山上走去,颇有一番意趣:
走到山顶便是弘福寺,这个寺的墙都是红色的,在白色的雪景映衬下非常好看
其中一件房上提“了生脱死”,说的是,只有了悟生的意义,才能摆脱死亡的困扰,从其中解脱出来,达到圆满境界。同时相反的,正因为时刻都有死亡的终局,面对生时的困难才能等闲而观。
一个人真的明了人生,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有生必有灭,从而不妄执生,不妄执死,他就不会怕死了,因为生是缘生,死也是缘生,都是缘起,都是因果,都是空性,根本不值得去执着这每一个刹那的生灭。
下山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顺路去看了原先囚禁张学良的麒麟洞。不过因为走错了了,没有参观本应下山顺路的动物园。后来从地图上看才知道,我们是从后山路上山的,游览顺序应该是“九曲十八弯前山路 - 弘福寺 - 后山路 - 动物园 - 麒麟洞 - 下山 - 隧道 - 黔灵湖”。
4.5 甲秀楼
我住的地方在翠微巷,旁边就是南明河,而甲秀楼就在南明河上(从结构上说应该是甲秀楼类似一个孤岛)。
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一人闲得无聊,就沿着南明河岸溜达,一直溜达到翠微巷尽头的一个小学,我想着这里的小学生也有意思,一放学就可以跳河。除了小学外还有一个小茶铺,应该是年轻人弄的,有一堆的小彩灯,但是因为太晚了已经关门了。
我走的那天积雪还没有消融,AJ 送我回来的时候拍了上面这张照片,十分感慨。甲秀楼原先是地方大员送进士入京赶考,现在轮到 AJ 送我了。
4.6 博物馆
我们一共去了两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在观山湖区,民俗博物馆在南明区(和甲秀楼很近)。不过去之前没有准备,所以逛的时候没有办法有目的的去逛,应当引以为戒。
似乎是因为贵州处于板块运动的某个交界区,似乎地貌地质非常多样(我们在博物看看见了很多层),AJ 喜欢鸡血石。
同时有许多古代海洋生物
还有许多恐龙
在民俗博物馆展品更加丰富有趣,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所以文化的形式也会更加多样(真不是口号,是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博物馆展出了瓷器,银器,服饰,戏剧,建筑,书法,布艺等多个方面,我觉得都非常有意思(除了那个博物馆只有直梯这一个缺点),瓷器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种瓷器(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贵州瓷器都长这样),上面会有一层透明的,有细纹的层,相比于原来像“玉”的追求,这种瓷器更加像“水晶”,在质感上给人一种新奇的体验
而在新意方面,也是创意层出不穷,比如说原本瓷器的弧线形被突破,搭配了直线形(这个展品我觉得有点像碗里有几块腐乳)
也有在质感上去模拟更加柔软复杂的“线”
这个展品甚至有了一种“克苏鲁”的感觉
或者去追求一种哑光的质感,让人看上去更为安静
亦或是将瓷器用于作画,既可以是像中国传统画一样强调线条的应用(瓷器本身的淡雅和边缘的缝隙被利用的十分巧妙)
也可以是像油画一样侧重于色块的铺陈(瓷器上的釉彩非常好看)
4.7 东山寺
其实不只是东山寺,电台街,明生路,文昌阁,东山寺都在一条线路上,可以很轻松的花一个上午逛完。
电台路和民生街是旅途的起点,他们都是居民路,有很多本地特色的小吃。可以考虑在那里吃早餐。
后来我们去了天主教堂,里面没有什么游客,进去有彩绘玻璃非常好看,很有《金陵十三钗》里面花玻璃的感觉,据那里的教众说是在“像圣灵穿过圣母的身体照亮教堂”的情景,只可以我不好意思在里面拍照,外面看上去有些黑洞洞的
教堂的后面则是一个钟楼,我觉得在雪未消融的时候看上去非常好看。
然后我们去看了文昌阁,文昌阁前有一段小的城墙,并不是一个圈起来的景点,而是一个和周围的社区融合的很好的地标
最后我们去了东山寺,东山寺建在栖霞岭(这个名字好好听呀!)上,所以这个寺庙的地势很高,登上它远近百里全收眼底,可以俯瞰贵阳,一直延伸到西边的的城市风景,绵延不绝。
栖霞山也不是很难爬,我大概爬了 20 分钟
山上的寺庙也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