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吃喝玩乐-认识自我

一、总论

按理说,这种内容应该放到 Roam 中做一篇私人随笔,而不是作为一篇更为正式的博文。但是或许有些内容,在被人看见的时候,就能起到鼓舞作用呢。毕竟我也是被这样的文章所鼓舞。

认识自我的核心是认识到:“无论如何,只有真实的自己在那里”。


二、洪流

来了上海以后,认识自我的任务像洪流一样淹没了我。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而我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被赋予的新角色太多了:进入新的授课体系和评价体系的一个学生和考生、在实验室从事各种科研任务的硕士生、思考自己是否要转博的决策者、思考自己研究方向的探索者、完全无法忍受上海食堂的勾芡忠实的捍卫者、失去了他的 Team 的 PM、对看垃圾的大爷和垃圾箱缺位的愤怒者、长达一个月连绵阴雨的忍受者、北方单位大院的怀念者、渴望爱情和浪漫的幻想者……

处于这些环境的我,迫不及待得想要搞清楚我该如何恰如其分的去扮演这些角色。我想要既能忠诚得履行这些角色的职责,又能为这些角色注入我的特色。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对职责量力而行;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恰如其分地装逼。

然后,我就崩了……

一方面,环境实在是太复杂了。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不知道 System 方向到底有多少个方向,这些方向该以何种标准去评判好坏;从小的方面说,我不知道租房子的时候,强硬的表达一个中介觉得无礼的需求,是不是会失去看上的房子。

另一方面,我离我的理想中的自己太远了。我写代码很慢、看文献很慢、笨嘴拙舌、脑子反应慢、心态还动不动老乱崩,甚至记忆力都被其他人碾压。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处于一种懵逼的状态中,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虽然我作为一个非常 old school 的人,只喜欢写胜利后的总结,不喜欢写自己狼狈挣扎的时候。但是我觉得我该写一些什么了,不然我真的太容易迷失了。


三、自己

不如意事有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来到上海后,兴许是孤独和陌生所致,我很期盼能有一个“老师”去教育我。我不知道该选择哪个科研方向,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实验室的工作,不知道一个完整的科研流程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我现在的工作属于是一个庞大机器的哪个组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实验室在有些方面不符合我的理想,甚至不符合我的理性。我的老板从来不主动提起这些,似乎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而有些问题,我又没有办法问出口,我不想让本来严肃的问题,沦为一种“君臣相知,其乐融融”的表演。

抛开实验室的事情不谈,我也希望有朋友或者恋人,可以跟我聊聊那些已经不适合和我妈去聊的话题。但是无一例外,都很失望。

还有些时候,我真的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会担心我如果做得不够优雅,就会让别人觉得我非常“孱弱”。这是我不愿意去更换 Emacs 的一个原因,我希望别人在看到我的编辑器的时候,那种由衷的赞叹:“大佬!”

只有自己可以解救自己,发现自己。

也只有自己可以承担由选择带来的后果。无论做出这个选择的人是谁,后果只有自己可以承担。


四、时间

只有认识了时间,才能做到真正的耐心。

人们总是计较一天内的成绩,而忽略一年内的改变。

我不知道上面这句鸡汤的真假,但是为了解释“量变引起质变”,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五、简单

我之前太复杂了,我想要的太多了。我想要自己有一个成熟的爱好,这个爱好既可以输入,也可以输出,既能娱乐自己,又能娱乐大众;我还希望自己不再狼狈;我还希望自己对异性有足够的吸引力;我还希望我的编程工具都是位于鄙视链的顶端并且功能非常精准;我还希望我做项目的时候非常优雅;我还希望我每天的睡眠都很好。

但是结果就是,我不仅没有做好这些,甚至我的心态还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经常崩溃。

少做一些,做好一部分,勇于放弃。


六、变化

这个学期我经历了很多新的东西,操作系统从 Linux 换到了 Windows 又换到了 MacOS,桌面系统从 X11 换到了 Wayland,编辑器从 Emacs 换到了 NeoVIM 又换到了 VSCode,笔记软件从 Org-Roam 换到了 Obsidian。当然了,工具的变化都是小的,研究方向的改变更为显著一些。

这些变化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让我浑身刺痒的,感觉总是不如旧东西好。总是拼尽全力让新东西和旧东西看起来一样,让自己有一种熟悉感。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总是要花费很多精力,而且往往还完成不了。

但是怎么说呢,我不是为了稳定而活着的,我还年轻,我还想体验新的东西,不要被吓住啊。而那些陌生的感觉,对于旧东西的怀念,是时候放下了。最关键的是,新东西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它和旧的东西不同。我不应该是为了获得一个“和旧东西完全一样”的新东西而使用新东西的。新的东西总是有趣的,open!

历史债中真正顽固的部分,只有个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