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相对于英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是,字符的个数非常多,英文只有 26 个字符,算上标点符号啥的估计也到不了 200 个,而汉字的个数,据《中华字海》说,有 8.5 万个左右。
这么多的汉字,使得每个字符都能表达出非常独特的含义,比如说:
縓,《尔雅·释器》:“一染谓之縓。”郭璞注:“今之红也。” 赪,《尔雅·释器》:“二染谓之赪。”郭璞注:“浅赤。” 纁,《尔雅·释器》:“三染谓之纁。”《说文》:“浅绛也。” 朱,《诗经·七月》:“我朱孔阳。”毛传:“朱,深纁也”。 赤,《易·说卦》:“困于赤绂。”郑玄注:“朱深曰赤。” 绛,《说文》:“大赤也。”
而相应的英文,总不能指望用一个 R 表达出多种“红色”吧。
这也是汉语更加凝练的原因。为了描述一个概念,英文需要用多个字符,比如说 Internationalization ,但是这种东西编码就非常复杂,缩写成 i18n 也莫名其妙,远不如“国际化”这个三个汉字直观。
不过也不是说汉字就不组词了,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即使我们有这么多种单义词来描述“红色”,但是我们最好还是习惯于说“深红,浅红”,这是因为字符越多,记忆的负担就越大,语言也更复杂,这就好像一门编程语言有很多关键字一样,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口语中的“词”更多而“字”更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冗余。比如“移动”这个词,“移”和“动”是相同的意思,两个字组成的词是冗余的,但是口语需要这种冗余,因为只用一个字来表达语义,容易让倾听者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