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大量借鉴了这篇 新闻,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在 1984 年,Hennessy 离开斯坦福大学,创立 MIPS 科技公司。早期的 MIPS 公司发展迅速,始终立于 RISC 技术的潮头。1988 年,MIPS 首款在市场上流行起来的产品 R3000 处理器横空出世。这款处理器销量迅速超过百万颗,不少公司的消费电子产品都用到了 R3000,如 索尼 的 PS、Cisco 的路由器和 SGI 超级计算机等。美国 DEC、爱普生、日本电器等知名企业也都是 MIPS 的客户。

32 位 RISC 芯片产品的成功促进了利用商品化部件生产 超级计算机 的进程,同时也启示业界以更高级的 RISC 技术迈向超级计算的顶峰,处理器架构掀起由 32 位向 64 位发展的浪潮。1991 年,MIPS 推出第一款 64 位商用微处理器 R4000。次年底,同时代另一 RISC 架构 Alpha 问世(由 DEC 开发),全面完成了从 32 位过渡到 64 位技术各项任务。自此,在 MIPS R4000 和 Alpha 21064 处理器引领下,64 位技术应用时代到来。

1996 年,MIPS 推出 R10000 处理器,作为 RISC 阵营的旗舰之一,该处理器投放市场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的 CPU 。彼时,已在 CISC 阵营中拔得头筹的英特尔产品与之相比都有所不如。MIPS 产品性能强势若此。根据 MIPS 科技公司的统计,1997 年以 MIPS 架构为基础的 CPU 出货量为 4800 万,占 RISC CPU 总市场份额的 49%。

与此同时,MIPS 最大的竞争对手 ARM 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早期的 ARM 业绩平平,没能在那个 RISC 架构群星璀璨的年代崭露头角,在此情况下,该公司决定改变产品策略——不再生产芯片,转而以授权方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使以 ARM 为核心的生态圈形成成为可能。从将产品授权给德州仪器(TI)到迎来首个大客户诺基亚,ARM 搭上了移动手机井喷式普及的特快列车。在此过程中,ARM 与 Apple 苹果公司深刻的历史渊源,是 ARM 抓住手机智能化机遇的重要因素。Iphone 的热销和 Google Android 基于 ARM 指令集的事实(实际上是运行在 Qualcomm 的骁龙芯片或者台湾公司联发科技的天玑芯片上),让全球移动应用牢牢绑定在 ARM 指令集上。

1998 年,MIPS 和 ARM 上市,而此时,攻守之势易也,ARM 利用 生态 飞速发展,而 MIPS 因为自成立之初就面向中高端市场,专注性能,在能耗方面没有 ARM 有优势,因此在移动手机的浪潮中没有把握机遇。同时,MIPS 的架构授权费用比较低,而且并不限制用户对于架构的更改,这样用户就可以自行添加指令,进一步导致了生态破碎化的问题。

这时,一个来自中国市场的机会找上了 MIPS。2001 年,中科院计算所 LoongArch 课题组成立,致力于国产 CPU 研制。以自主设计为出发点,龙芯课题组看中了架构成熟且可自由更改设计的 MIPS。

2010 年,在北京市和中科院的支持下,龙芯以课题组骨干人员为主体,正式开始龙芯产业化。在此之前,MIPS 科技宣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龙芯中央处理器获得其处理器 IP 的全部专利和总线、指令集授权。2011 年,龙芯中科公司又独立购买了 MIPS 架构授权。

2012 年底,MIPS 被 ARM 和 Imagination 瓜分收购。至此,ARM 一家独大,不过在 2010 年,在 UC Berkeley 诞生了 RISC-V 开源指令集,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为契机,正在向统治移动市场的闭源指令集 ARM 发起猛烈冲击。

总得来说,MIPS 和 ARM 都起源于 RISC 设计理念诞生之初,最终决定胜负的是两者的生态。一种指令系统承载了一个软件生态,指令系统的胜负,除了本身的性能以外,还要看其生态是否稳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