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目前笔记系统不满意,它存在问题(按照重要性排序):
- 笔记散、乱、短的特征开始变得明显。这是因为脱离了本科体系化的授课环境。
- 写笔记的时间变长,这是因为新知识来的太快了,往往了解一个项目就会有很多东西要写。此外还会同时接触很多东西。
- 笔记中越来越多的复制粘贴,这并不是我懒得思考,只是确实很多知识都只是常识或者规则,也思考不出啥。
- 浏览查找笔记只能用全站点查找,无法更加直观的表达知识间的联系。
markdown
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书写体验不如配置好的org
舒服。
如果使用以 org-roam, denote
为代表的卡片笔记法,则可以解决我目前 强秩序 的笔记形式,降低写笔记的成本,充分记录零碎的知识点,更加直观的刻画知识间的联系。但是我担心这是一种 魔鬼的诱惑 :
- 低成本往往对应低收益。虽然确实有“花小钱办大事”的例子,但是往往漫不经心的笔记很容易成为思想懒惰的温床。如果知识间的联系只用一个链接就可以完成,那么我觉得还是有些太简单了。
- 卡片的强秩序来自于链接的丰富和细致考量,但是这种思考其实还不如一篇长文的树形结构来得直观。
- 写笔记的成就感降低。
org-roam-ui
这种展示界面虽然看着很壮观,但是精细到每个节点或者链接总有一种单薄无力的感觉,没有动辄几千上万字的博文更加夺人眼球(我能坚持写作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觉得看起来很装逼,如果不能给别人看到我情愿不写笔记)。 - 链接似乎大部分都发生在
metanote-basenote
或者metanote-metanote
之间,而缺少basenote-basenote
的形式,也就是说,其实不会有“通过 roam 来获得不曾注意到的联系”的现象,所有的链接都是在有意识的前提下建立的,这就要求勤于 回顾、整理、重构 笔记体系。太过于考验自律性了。 - 迁移和学习成本大。之前写笔记用的是
markdown
,如果使用org-roam
,那么笔记格式就要改成org
,博客框架就要改成hugo
。此外,之前成体系的笔记也需要被拆解成卡片。 - 而且如果迁移成功了,就离不开
org
了,也就是离不开 Emacs 了,也就是不太能心安理得地使用windows
了。
所以完全迁移的话,其实是成本大于收益的。不过经过很多的思考,我发现其实可以采用 树形笔记和卡片笔记 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 将一部分笔记以卡片的形式记录,这部分笔记具有简短、工具性强、直白的特点。比如 code snippet 、Emacs 使用技巧、历史小故事、沟通技巧等。而树形笔记负责体系化更加明显的笔记,比如说研究综述、语法理论、报告讲稿、深度思考的结果、读书笔记和游记等。
- 将卡片笔记的部分以
org-roam-ui
的形式发布,作为博客网站的一个链接。保持原本的 Hexo 和markdown
作为树形笔记的展示框架。 - 掌握
org
和markdown
互相转换的技术,也就是说,这两种笔记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不过在设计上,应该是org
转markdown
偏多一些。 - 因为
markdown
的表达能力和hexo
的不稳定性,之后可以考虑弃用markdown
全面转成org
,但是两种笔记相配合的形式不会发生改变。
我的身体里住着两个灵魂。
一个是代码人,一个是数学人。
代码人喜欢敲键盘,她觉得打出来的,一行一行排列整齐的才优雅。 不需要字体的变化,也不需要太多大小的变化,标题、黑体、斜体、列表,仅这四样就足以表达我想表达的一切。代码人认为简洁才是优雅。
数学人喜欢用白纸写写画画,最好是 A4 大小,不要装订,白纸上面最好不要有任何线。 数字、公式、图形,横着写、竖着写、斜着写,写大、写小……信手拈来。笔最好是铅笔,木头铅笔,笔尖削成符合自己心情的形状。数学人认为自由才有灵感。